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布加迪 >> 布加迪报价 >> 正文 >> 正文

日本企业的隐秘转型之道上危中求机,潜

来源:布加迪 时间:2024/9/15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ask.bdfyy999.com/

中日之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相爱相杀,亦师亦友。

日本企业长期以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让日元急剧升值,繁盛的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江河日下,也由此进入了经济停滞的三十年:GDP名义增长仅2%左右,多数王牌家电企业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进入世界五百强榜单的企业数量从二十多年前的家,跌落至年的52家。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制造业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实现世界领先。于是,唱衰日本的言论四起。

日本企业真的没落了吗?没有。不但没有没落,反而面向长远,实现了有策略的放弃、有质量的提升。一句话:转型了。

01经济构成的主角变了:高端制造业成为定海神针

规模增速放缓了,质量却大大提升了,核心标志是高端制造业实力再上新台阶,并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十年,在名义GDP增长为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企业占全球产业利润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1],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如此高的利润份额体现了日企的技术壁垒之高、议价能力之强。日本在许多领域依然拥有世界级领先的尖端科技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和各类细分领域里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在财富强的榜单[2]中,日企数量不及中国企业的一半,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上榜的中国企业多为石油、银行等资源集中型和金融领域的大型企业,而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大都为制造业,有丰田、本田等金融危机后绝地重生的传统制造业大佬,也有像斯巴鲁这样的后起之秀。单看日本企业排行榜中,制造业进入前20名的多达12家。

日本也曾身陷房地产泡沫,用了20多年走到高端制造业的大路上来,生生从一个暴发户肥佬转型成一个肌肉型男,非常艰难,值得钦佩。

(资料来源:佐佑整理,标红为制造企业)

02业务结构:在核心环节走向精深,形成不可替代的把控力

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日企已逐步退出家电等大众行业,迈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比如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链通常分为上游支撑产业、中游制造产业和下游应用产业。其中,上游支撑产业主要由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构成,中游制造产业核心为集成电路的制造,下游为半导体应用领域。上游支撑产业(半导体材料):大硅片占比最大,为32.9%,其次是气体,为14.1%,光掩膜占比第三,为12.6%,其后分别是抛光液和抛光垫、光刻胶配套试剂、光刻胶、湿化学品、建设靶材;上游支撑产业(设备):单晶炉、PVD、CVD光刻机、刻蚀机、检测设备和其他;中游制造产业:分立器件、光电子、传感器、集成电路;下游应用产业:通信及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工业/医疗、消费电子/其他。(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

1.半导体材料

在半导体材料方面,日本和美国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日本企业。全世界目前最权威的18种新材料,日本占了16种。美国制造的波音客机机体所使用的炭纤维就来自日本东丽,其机体、机头、电子系统分别由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和松下三大知名厂商包揽[4]。

根据西南证券报告[5]显示,硅片供应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状况,年全球前五大供货商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4%。其中,日本信越化学和日本三菱住友分别为第一第二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和25%,合计高达53%。

再来看半导体工艺里的一项核心材料——光刻胶,具有极高的行业壁垒,且暂没有替代品,因而具有极高的利润。日本的JSR、东京应化、日本信越与富士电子材料等日本企业目前的全球市占率高达72%。

2.设备

光刻机为半导体制造中最为核心的设备,一台光刻机的价格是波音飞机的2倍多,超过1亿美元。光刻机市场被日本的尼康(Nikon)、佳能(Canon)和荷兰阿斯麦(ASML)垄断,从年到年数据来看,三家寡头市占率高达99%。而刻蚀机、PVD、CVD和氧化/扩散设备市场亦是此番景象,日企仍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主要设备市场情况[6]

刻蚀机被美国的泛林集团(LAM)、应用材料(AMAT)及日本的东京电子(TEL)垄断,TOP3市占率高达90.5%;PVD被应用材料、Evatec(瑞士公司)、Ulvac(日本公司)垄断,TOP3市占率高达96.2%;CVD被应用材料、东京电子、泛林集团垄断,TOP3市占率高达70%;氧化/扩散设备主要被日本的日立(Hitachi)、东京电子和ASM(荷兰公司)垄断,TOP3市占率高达94.8%。

日本企业在中游产业链的许多细分领域仍然是高端优秀玩家,占据了许多细分领域的半壁江山。在IGBT供应链中,日立、村田、京瓷都名列前茅,日本企业在全球十大IGBT厂商中就占据了4个席位,包揽了二、三名,非常亮眼。年瑞萨科技与NEC电子整合成立的瑞萨电子目前已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车用半导体厂商,年,瑞莎电子全球汽车半导体和汽车处理器(MCU,SOC)市场份额便已双双成为全球之首(12%,37.7%)[7]。

表2:全球IGBT供应链市场份额企业

(资料来源:HIS[8],佐佑整理)

03客户结构:从TOC到TOB

作为终端消费者,我们看到的日本产品越来越少。日本企业确实“退居二线”,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因为你必须得把产品拆开,才能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在细分的科技领域通过ToB的业务不断壮大,取得细分领域里不可替代地位,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霸主。这是日企的另一条隐秘转型路径。

例如曾经的松下电器,如今是松下电池;曾经的富士胶卷,如今是富士化工;曾经的东芝音响,如今是东芝核电。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索尼的模块化战略

日本企业曾经红极一时的许多产品,如今都给人以渐行渐远的感觉。有人给索尼的标签是“一个风烛残年的没落贵族”,因为曾经,索尼产品无处不在,Walkman当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丝毫不输现在的iPhone新品。然而,现在这些产品却踪迹难寻。有人会问,那些年风靡万千粉丝的索尼倒闭了吗?答案是:非但没有,反而活的更好了。财年索尼销售额达8.5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12.4%;营业利润亿日元(约合人民币亿元),同比增长.5%,创历史新高。

索尼顺应电子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借助自身在镜头成像方面的优势,实施模块化战略,并一举获得成功。索尼由此完成了从ToC端转向了ToB端的身份转变,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大展宏图。索尼从全球市场份额仅7%的“小将”,成长为市场占有率49.9%的行业第一[9],不到8年时间,市场占有率是排名紧随其后的三星的1.5倍之多。

近年来,CMOS在汽车电子、安防、医疗科研、玩具、工业系统、手机行业应用领域快速增长,各方对CMOS市场的前景预测持续看好,而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在年的市场规模高达亿美元[10]。此外,全球范围内,每辆汽车的摄像头数量不断增加,手机镜头需求也不断扩大,CMOS图像传感器业务正处于黄金时代。这对已成为CMOS图像传感器产业龙头企业的索尼来说,就是其模块化战略成功落地的标志。

除了松下、东芝和索尼这些如雷贯耳的日企,还有一些“隐形冠军”像暗夜精灵般闪耀。例如松浦器械,是法拉利、布加迪威龙等高端汽车的御用机床;冈野工业,只有6个员工,但拥有全球第一的冲压技术,能制造出世界最细的无痛针尖;发那科,被称为“机器人界的微软”,产品占全球市场约一半份额,净利率高达25%[11]。很多退出电机半导体行业的日本企业,和索尼一样——从电脑、手机、白色家电等传统领先行业转向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新产业的研发和传统行业的电子供应商。他们走向产业链的上游,掌握了技术领域更多的话语权和产业链更大的掌控力,为未来投资。

这样的名字还可列举许多,包括山崎马扎克、中岛田铁工所、五藤光学、SATAKE等等。有人说,世界上大多数门类的高科技精密制造,背后都有日本供应商的影子。这成为了日本在当前环境的最佳选择,既不会让人“嫉妒”,自己也能活得比较“滋润”。

这种低调的TOB转型,一方面倒逼出更加精深的技术能力和附加值,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消费者、市场端瞬息万变的风险,集中精力放在更加核心和可控的方面,从而以相对稳定的内在能力穿越周期。

04全球化: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日本企业向供应商转型,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全球化关系,让他们融入进了世界贸易的血脉中,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供应商。以某家美国半导体公司为例,其芯片的生产所需的最主要的原材料硅晶圆就是由日本生产、送往美国进行处理的,且在所有硅晶圆的出口占比中,日本高达一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12]。

日本企业的全球化,不仅仅是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还是资源配置方式全方位的全球化。日本企业通过产业布局、生产要素布局与研发中心布局三个重要举措进行海外全球化产业链布局[13]:

海外产业布局保留了日本对“磨合型”产品的一体化优势,将“组装型”产品移至发展中国家,缓解了全球模块化浪潮对“精益生产”的冲击;海外生产要素布局是在科技研发的驱动下,从“微笑曲线”的低点——产品组装和生产环节走向了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上游,即核心零部件及技术研发领域。这些与核心优势密切相关的环节保留在国内母工厂里,其他的底端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

海外研发中心的布局主要通过设立海外实验室,获取技术溢出。在全产业链条研发中,基础研究是日本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相对薄弱的环节,海外研发布局让日本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先进科研能力和技术,既能够直接优化海外制造,也能反向弥补日本在基础研发环节上的相对薄弱的劣势[14]。

另外,日本企业也通过施行海外本土化,加速核心供应商的形成之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日本小松工程机械,年在日本市场以外的营收占比高达85%。小松利用当地市场、资源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固自己核心级的供应商的地位。例如在中国市场,小松在建设销售代理网络时,在中国的每个省份都会选择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作为代理商[15]。此外,小松还在在各个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地分散部分由国家内部市场波动而引起的风险。

(资料来源:小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