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停产燃油车,表明新能源时代切切实实来了,抗拒、否认、视而不见,都无济于事。
作者丨齐策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商业宣传和选秀差不多,总得秀点一鸣惊人的手段。要么做绝点,要么第一个做。比亚迪在4月3日宣布停产燃油车,就同时踩中两个热点。比亚迪既是中国第一个放弃生产燃油车的传统品牌,也是全球第一个。这个头彩抢得相当手疾眼快。公告说得明白,停产燃油车,并非停售和停止供应配件。同时,更不是停止生产燃油发动机。这是两码事。1
停产燃油车的决策基础
将比亚迪归类为“传统车企”,并不十分恰当;而将其归为“新势力”,似乎也不妥。比亚迪由消费电子电池供应商转型主机厂,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路线。在其转型主机厂的时候,电动车市场还没成气候。那时的比亚迪,燃油车和电动车都做得很一般,说是二线厂商,都有点抬举它了。但是,电动时代来临之后,比亚迪的全链优势迅速凸显出来。它不光能高举磷酸铁锂大旗,自供电池,还能自供IGBT芯片,小规模试产碳化硅,甚至染指其它车规芯片业务。这让芯片和电池双重短缺的时间里,比亚迪相对于竞争者拥有更多战略回旋余地。凭借刀片电池、四代DM系列、扁线电机等研发成果,比亚迪吃足了技术红利。如果没有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才是令人惊讶的。在此过程中,其燃油发动机研发裹足不前,沦为入门的低端货色(与其无心发动机业务有关),这与比亚迪向高端迈进的野心不符。DM混动系列,纯电续航50公里的时候,抗衡HEV;进化到公里的时候,对抗PHEV;现在超过公里,可以对抗EV。虽然比亚迪秦PlusDM-i宣传口号是“燃油轿车颠覆者”,但真实情况是,DM在年以前,就打个杂(只占10%左右),走量的还是燃油车。到了年3月,是燃油车占比低于50%的转折点,此后一路走低,被DM系列完全抢走风头。直到年2月,燃油车只占3%,辆。此时,燃油车缺芯片,还跟DM系列共线抢产能,真的没必要保留了。据称,比亚迪目前累计在手未交付订单40万辆。在这里很大一部分都是DM需求,由于DM系列基本和燃油车共线生产,从订单积累和后续发展来看,现在把燃油车停掉,商业利益没有受损失,反正全都生产DM也忙不过来。从数据上看,比亚迪管理层最迟在去年3月,就已经决定放弃燃油车了,只是比较保守,又看了9个多月,等着混动完全占了上风,才正式下决心。而今年燃油车在排产上完全没有存在感,就是因为已经被决定放弃。3月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为辆,同比增长.96%;销量为辆,同比增长.97%,继续一骑绝尘。而燃油车排产计划为零,已经不干了。官宣只是个走个过场。2
不急于宰杀“现金牛”
比亚迪这么做,固然是抢到了“道德高地”,也在消费者群体中“伟光正”了一把。毕竟放弃燃油车(虽然还在生产燃油发动机),符合双碳国策。但是,此举不啻于对国内外竞争对手们“将军”。在清明节期间,其它整车厂商的管理层,估计不少都要加班开会,商讨对策,看看能不能采取一波措施,尽量不让比亚迪“专美”。从去年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的缔约方来看,几乎涵盖了所有汽车工业强国,而所有的跨国一线二线汽车厂商,都声称支持COP26的目标。当时就有国外舆论讽刺这些汽车生产商“假惺惺”,只说空话。去年底,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在内部演讲时(就是工会丹妮拉·卡瓦洛尖锐指责迪斯的那一次)提起此事还非常委屈,认为大众汽车已经不遗余力地向脱碳方向转型。但是,基于工会和监事会的双重压力,大众汽车积极追求新能源业务的同时,不可能放弃燃油车,大众汽车计划年“停售”。在年,大众汽车就已经停止研发新的内燃机。而年也是欧盟停售燃油车计划(fitfor55)的最后时间节点,大众汽车不停也得停了。这就是舆论所说跨国车企“伪善”的原因。众所周知,“停研”内燃机相对简单,因为跨国厂商内燃机技术储备比较雄厚,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不再提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现有工程水平下,距离这两个工程极限非常接近了。停产则远难于“停研”,停售更是釜底抽薪,几乎不能玩了(只剩备件维保牟利)。而停驶则意味着在公路上消灭燃油车,这是终极愿景,最早也得年。可以粗略地梳理跨国汽车品牌对停产/停售燃油车这个问题,设置的时间点分为两类:年前和年(含)之后。年之前停产/停售燃油车的有:奥迪()、兰博坚尼()、布加迪()、劳斯莱斯()、捷豹()、沃尔沃()、英菲尼迪()、欧宝()、阿尔法·罗密欧()等。年(含)之后停产/停售燃油车的有:丰田()、雷诺()、宝马()、宾利()、马自达()、富士()、现代()、本田()、福特()、通用汽车()等。可以看出,年前停产的,要么是豪华品牌,产品线较短;要么是燃油车业务一言难尽的那种。年才开始停产的,无一例外,都是在燃油车业务大获商业成功、舍不得宰杀“现金奶牛”的那种。这无关环保理想,这是彻头彻尾的生意。给车企强加的环保色彩,只不过是它们的行为恰好符合罢了。没人肯放弃自己的优势领域,以短击长。3
新能源已呈发展趋势
但是,仍然不能否认比亚迪此举的意义。插电式混动已经在产品力、持有成本和使用体验构成综合考量上,第一次具备了压制燃油车的实力。尽管有的品牌做到了,有的没做到,但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信号,即新能源时代切切实实来了,抗拒、否认、视而不见,都无济于事。而纯电尚未在综合能力上取得压制燃油车的实力,但这一天早晚会来到。不过,不会由一家先发企业,像比亚迪那样宣告。这是因为新势力们从未研发、生产过内燃机,自然也不用宣告其终结。从比亚迪的实践来看,新能源的产品力提升,首先得益于供应链的自我把握。在燃油车领域,类似的场景已经几十年就被消灭了。但新能源的供应链短且价值集中于少数零件的特点,让主机厂亲自出来直接掌控供应链,成为可能。纯电的攀升路线并不会完全循迹,因为电池供应商尚无意转型主机厂。但深度参与造车,是有可能的,譬如长安、宁德时代、华为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阿维塔)。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和研发升级,仍然是产品力提升的本源动力。当前,纯电依赖补贴和政策才能压制燃油车消费,尚未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在纯电扛起品牌盈利重担之前,就需要获得足够的产品动能。指望尽量推迟这一天的到来,是不现实的。新能源是确凿无疑的发展趋势。COP26的缔约国家中,在前几年也不乏争议和摇摆,但中国似乎没有。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断增长,规模上甩掉所有对手,源于对未来的认知。而技术终将全面领先的趋势,也蕴藏其中。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邮箱:qcr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html